生產者盈餘(Producer Surplus, PS)是衡量生產者在市場交易中獲得的經濟利益的重要指標。以下從概念、邊際成本的作用、計算公式及完全競爭市場中的應用進行詳細解析。
- 生產者盈餘的概念
 
- 定義:
生產者盈餘是生產者實際從市場中獲得的總收入(TR),減去其生產商品的總可變成本(TVC)的差額,或者可以理解為總收入與邊際成本之間的差距。 
PS=TR−TVC
- 解釋:
當市場價格(P)高於邊際成本(MC),生產者能夠獲得額外收益,這部分收益即為生產者盈餘。 
- 邊際成本(MC)與生產者盈餘
 
邊際成本的定義
邊際成本是生產者為生產一額外單位商品所需要增加的成本,反映了供應曲線的最低價格要求。
- 計算公式:
 
MC=ΔTC/ΔQMC
數據示例:邊際成本計算
數量(Q)  | 總成本(TC)  | 邊際成本(MC)  | 
0  | 3  | —  | 
1  | 5  | 2 (= 5 – 3)  | 
2  | 9  | 4 (= 9 – 5)  | 
3  | 15  | 6 (= 15 – 9)  | 
4  | 23  | 8 (= 23 – 15)  | 
邊際成本的特性
- 邊際成本隨產量增加通常呈上升趨勢,反映了生產中遞減邊際報酬的作用。
 - 邊際成本曲線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等於供應曲線,決定了生產者的最低售價。
 
- 生產者盈餘的計算方法
 
公式 1:總收入與總可變成本法
- 總收入(TR): TR=P×Q
 - 生產者盈餘: PS=TR−TVC
 
公式 2:價格與邊際成本差額的累加法
生產者盈餘等於市場價格與每單位邊際成本之差累加:
PS=∑(P−MC)
即:
PS=(P−MC1)+(P−MC2)+(P−MC3)+…PS = (P – MC_1) + (P – MC_2) + (P – MC_3) + …
計算示例
假設市場價格 P=10P = 10,邊際成本(MC)如下表:
數量(Q)  | 邊際成本(MC)  | P−MCP – MC  | 盈餘累計  | 
1  | 2  | 8  | 8  | 
2  | 4  | 6  | 14  | 
3  | 6  | 4  | 18  | 
4  | 8  | 2  | 20  | 
總生產者盈餘為 PS=20PS = 20。
-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生產者盈餘
 
生產者盈餘達至最大化的條件
- 邊際成本等於市場價格(MC = P):
- 當邊際成本曲線與價格線相交時,生產者盈餘和利潤均達到最大化。
 
 - 邊際成本曲線即供應曲線:
- 在完全競爭市場中,生產者的供應由邊際成本決定,只有當 P≥MC時,生產者才會供應商品。
 
 
生產者盈餘與利潤的區別
- 生產者盈餘:
總收入減去總可變成本,即廠商的經濟利益,不考慮固定成本。 - 利潤:
總收入減去總成本(包括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)。 
利潤=生產者盈餘−總固定成本(TFC)\text{利潤} = \text{生產者盈餘} – \text{總固定成本(TFC)}
- 生產者盈餘的經濟意義
 
- 衡量生產者福利
生產者盈餘反映了生產者從交易中獲得的經濟利益,是市場效率的指標之一。 - 評估市場政策影響
- 價格上限(最高價格): 減少生產者盈餘,可能導致供應不足。
 - 稅收: 減少生產者盈餘,影響企業利潤和市場供應。
 
 - 促進市場競爭
通過分析生產者盈餘,可了解市場中的競爭程度及資源配置效率。 
總結
生產者盈餘是生產者從市場交易中獲得的額外經濟利益,其大小取決於市場價格、邊際成本和產量。透過理解生產者盈餘,可以更好地評估市場政策、廠商行為和經濟福利。